咨詢工程師考試輔導資料: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機制
制定參與機制的目的:提高項目建設的透明度、確保項目的成功以及項目的可持續(xù)性,避免工程延期或管理方面的沖突。
制定參與機制必須權衡短期和長期目標,考慮資源和時間的限制。
(一)參與機制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1、信息交流:信息交流屬于單向信息流動。
2、磋商:磋商是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雙向交流。
注意:如果社會評價要求評價內容中包含減輕負面影響的建議,則磋商機制就會顯得非常重要。
3、參與過程
參與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利益相關者共同設定目標、找出問題、尋找并商討問題解決方案、對規(guī)劃方案提出優(yōu)化建議等。參與實際上是分享決策控制權的一個途徑。
【例題9】參與式社會評價方法,強調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機制,其主要環(huán)節(jié)包括參與過程、磋商和( )。(2008)
A.會議組織 B.信息交流 C.調查研究 D.人員組織
【答案】B
(二)公眾參與的主要形式
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往往直接影響工程項目的實施效果。公眾參與項目的主要形式從不同的側面可以分類如下:
1.主動性參與與動員性參與
自主性參與一般更能反映參與者的參與意識和民主程度。但在實際中,自主性參與和動員性參與之間的界限并不十分明顯,很多參與都是自主性參與和動員性參與的混合。
2.組織化參與與個體化參與
注意: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組織化參與比個體化參與往往更加富有成效。
3.目標性參與與手段性參與
一般來說,目標性參與反映了參與者具有更多更強的參與意識,而對于手段性參與來說,如果假定的參與者能通過其它途徑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就有可能不進行參與。手段性參與則不然,參與者主要把它作為實現其政治、經濟及其他目標的手段,參與本身不是目的。
4.支持性參與和非理性參與
支持性參與:利益相關者為了表示對項目的支持和擁護而進行的參與,至少不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參與。
非理性參與:主要是指利益相關者為了表示自己的不滿而進行的參與,是一種反對態(tài)度的參與。
5.制度化參與和非制度化參與
制度化參與寓于合法參與之中。大量非制度化參與都是非法參與,但并非全部如此。合法參與未必完全是制度化參與。
建設工程教育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