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 > 建筑文苑 > 結構設計 > 正文
2006-11-19 22:28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1 前言
《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92-93)》明確規(guī)定,無粘結預應力筋張拉錨固后實際預應力與工程設計規(guī)定檢驗值的相對允許誤差為5%,同時規(guī)定張拉力控制預應力值不宜大于鋼絞線強度標準值的75%.保持構件穩(wěn)定而有效的預應力值是預應力施工的關鍵。
由于預應力施工是一項專業(yè)性特強的新技術,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的現(xiàn)澆后張預應力施工質量評定標準和完善的質量管理文件,在施工中往往因操作人員素質不高、材料質量不過關、儀器設備誤差大、施工工藝不標準、成品保護不及時、監(jiān)督檢驗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工程質量事故。筆者根據(jù)杭州假日大酒店、杭州西湖凱悅飯店、杭州蕭山機場航站樓、嘉興電力調度大樓等眾多無粘結預應力工程的施工監(jiān)理及現(xiàn)場測試的實踐,就在各施工階段如何有效控制無粘結預應力鋼絞線錨后實際應力提出如下應注意的問題,供參考。
2 施工準備階段
(1)施工企業(yè)應按設計要求、現(xiàn)場實際情況及企業(yè)自身條件編制切實可行的施工組織設計、建立行之有效的施工質量保證體系。
。2)對預應力鋼絞線按3根/批(60t)、錨具按3套/批(1000套)進行抽檢,以復核其品質是否符合標準要求,防止因材料、半成品質量問題造成實際預應力值不能滿足設計要求。
。3)所有張拉設備應經法定部門檢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內方可使用,其油壓表刻度應清晰、分辨率高,油管路接口處不應漏油,以免由于張拉設備本身缺陷造成張拉控制力的錯誤。
3 預應力筋敷設階段
(1)敷設預應力鋼絞線必須有合理的時間,切忌邊敷設邊澆搗混凝土。
。2)嚴格控制預應力筋的矢高,特別是反彎點的高度,一般可采用鋼筋橫檔支撐綁扎加以固定。
(3)無粘結預應力筋曲線末端的切線應與承壓板相垂直,曲線段的起始點至張拉錨固點應有不小于300mm的直線段,張拉端承壓板中心圓孔應倒角處理,保證預應力筋與承壓板不能完全垂直時也能使張拉力通暢地傳遞。
。4)單端張拉的鋼絞線,固定端錨具與承壓板應緊密貼合,以減小因間隙造成的預應力松馳。
。5)鋼絞線板面張拉時,張拉端預埋穴模的尺寸應保證以后鋼絞線張拉時有足夠的空間使千斤頂處于正常工作狀態(tài)。穴模尺寸一般為300mm(長)×100mm(寬)×100mm(高)。
4 混凝土澆搗階段
。1)澆搗混凝土時,不得因振搗器的插入振動和混凝土的流動改變預應力筋、承壓板的位置及其相互垂直的狀態(tài)。
。2)張拉端、固定端的混凝土必須重點注意,應輕輕振搗密實,防止在承壓板后面出現(xiàn)裂縫和空鼓現(xiàn)象,影響預應力筋張拉效果。
5 預應力筋張拉階段
。1)預應力筋張拉時,混凝土強度必須達到設計要求,一般不宜低于設計強度等級的75%,且承壓板后的混凝土應密實堅固。
。2)張拉設備應由經專業(yè)培訓有一定經驗的技術工人專人操作管理,正式張拉前,用現(xiàn)場測試儀進行校核,防止設備標定錯誤或其它意外情況。
。3)對曲線無粘結預應力筋,應使張拉力的作用線與無粘結預應力筋末端的切線重合,嚴禁張拉時千斤頂與混凝土面相摩擦,盡量不采用變角張拉。當必須采用變角張拉且變角大于15°時,則應通知設計單位,提高5%~10%的超張拉,以抵消變角引起的張拉損失。
。4)預應力筋張拉過程中應對控制張拉力、錨前張拉力、錨后張拉力、錨固損失、摩擦損失及相鄰束鋼絞線的影響,用壓力傳感器配測試儀進行抽樣檢測,當場給出檢測數(shù)據(jù),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原因,立即糾正。被檢鋼絞線應具有代表性及特殊性。
。5)嚴格按張拉工藝要求進行分級加載,穩(wěn)壓持荷。
6 預應力筋錨后保護階段
。1)對具有代表性或特殊性的預應力筋應進行長期跟蹤檢查,以判斷其應力松弛的狀況及最終建立的實際預應力值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2)預應力樓板嚴禁隨意鉆孔,若安裝支吊架,宜事先在這些部位作預埋鋼板處理;板面嚴禁隨意開孔,當必須開孔時,應制定嚴格而完善的施工措施,報設計單位同意后方可實施。
。3)張拉錨固端應及時封堵,防止雨水侵蝕,并做好色標。
(4)張拉錨固區(qū)域嚴禁鑿打,以防止混凝土疏松造成錨具脫飛。
。5)預應力樓板面嚴禁超載堆放物品。
7 建議
。1)在預應力工程施工中,必須對預應力筋現(xiàn)場抽樣,進行張拉過程應力檢測及后期應力檢測。
(2)預應力設計單位應提供錨后實際張拉力標準值,以作檢測標準。
。3)加強對預應力結構工程的設計人員、監(jiān)理人員及施工人員的培訓。
。4)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的施工質量評定標準及成套的質量管理文件。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