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4 11:59 建設工程教育網整理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自20世紀80年代的個人電腦革命和90年代的互聯(lián)網革命及其普及作用,計算機網絡使得信息化所包含的信息收集、傳遞與共享具備了實現(xiàn)的技術條件。信息技術近十幾年來的飛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其重要意義和對人類的深遠影響舉世公認。在工程建設領域,計算機應用和數(shù)字化技術已展示了其特有的潛力,成為工程技術在新世紀發(fā)展的命脈。
工程設計是工程建設的龍頭。在過去的20年中,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技術的普及推廣使建筑師、工程師們從手工繪圖走向電子繪圖。甩掉圖板,將圖紙轉變成計算機中2D數(shù)據的創(chuàng)建,可以說是工程設計領域第一次革命。CAD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使傳統(tǒng)的設計方法和生產模式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這不僅把工程設計人員從傳統(tǒng)的設計計算和手工繪圖中解放出來,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方案優(yōu)化、改進和復核上,而且提高設計效率十幾倍到幾十倍,大大縮短了設計周期,提高了設計質量。
但是二維圖紙應用的局限性非常大,不能直觀體現(xiàn)建筑物的各類信息,所以建筑設計中,制作實體模型也是經常使用的建筑表現(xiàn)手段。為了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溝通設計意圖,建筑師有時需要同時用實體模型和圖紙兩種方式,以彌補單一方式的不足。過去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溝通方式是分別實現(xiàn)的。應用計算機后,設計人員一直在探索如何使用軟件在計算機上進行三維建模。最早實現(xiàn)的是用三維線框圖去表現(xiàn)所設計的建筑物,但這種模型過于簡化,僅僅是滿足了幾何形狀和尺寸相似的要求。后來出現(xiàn)了諸如3DStudio VIZ、FormZ這類專門用于建筑三維建模和渲染的軟件,可以給建筑物表面賦予不同的顏色以代表不同的材質,再配上光學效果,可以生成具有照片效果的建筑效果圖。但是這種建立在計算機環(huán)境中的建筑三維模型,僅僅是建筑物的一個表面模型,沒有建筑物內部空間的劃分,更沒有包含附屬在建筑物上的各種信息,造成很多設計信息缺失。建筑物的表面模型,只能用來推敲設計的體量、造型、立面和外部空間,并不能用于施工。對于一個可以應用于施工的設計來說,附屬在建筑物上的信息是非常多的,以墻體為例,設計人員除了需要確定墻體的幾何尺寸、所用的材料外,還需要確定墻體的重量、施工工藝、傳熱系數(shù)、……等很多信息。如果不確定這些信息,建筑概預算、建筑施工等很多后續(xù)的工作就無法進行。而原有的建筑物三維表面模型,是無法做到在模型上附加這么多信息的。
隨著建筑工程規(guī)模越來越大,附加在建筑工程項目上的信息量也越來越大。當代社會對信息的日益重視,使人們認識到與建筑工程項目的有關信息會對整個建筑工程周期乃至整個建筑物生命周期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例如,建筑物用地的地質資料、所用的建筑材料以及材料的各種數(shù)據對項目的施工方式、生產成本及工期、使用后的維護都密切相關。對這些信息利用得好、處理得好,就能夠節(jié)省工程開支,縮短工期,也可以惠及使用后的維護工作。因此,十分需要在建筑工程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快速處理與建筑工程有關的各種信息,合理安排工期,控制好生產成本,盡量消滅建筑項目中由于規(guī)劃和設計不當甚至是錯誤所造成的工程損失以及工期延誤。鑒于此,就必須在整個建筑工程周期乃至整個建筑物生命周期中,實現(xiàn)對信息的全面管理。建筑設計作為建筑工程的龍頭專業(yè),也是整個建筑工程信息的源頭,在建筑業(yè)信息化中肩負十分重要的責任。
在整個建筑工程周期中,信息量應當如同圖1上面那條曲線那樣,是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的;而實際上,在目前的建筑工程中,各個階段的信息并不能夠很好的銜接,使得信息量的增長如同圖1下面那條曲線那樣,在不同階段的銜接處出現(xiàn)了斷點,出現(xiàn)了信息“回流”的現(xiàn)象。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信息的源頭——建筑設計階段,沒有建立起科學的、能夠支持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建筑信息模型以及相應的集成管理環(huán)境。
建筑信息模型給工程設計領域帶來了第二次革命,從二維圖紙到四維設計和建造的革命,同時,對于整個建筑行業(yè)來說,建筑信息模型(BIM)也是一次真正的信息革命。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學,工程學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建筑信息模型或建筑資訊模型一詞由Autodesk所創(chuàng)。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