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6 14:07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關鍵詞:人防結構設計 抗震結構設計 延性
摘要:本文對人防結構設計與抗震結構設計進行比較, 人防結構設計在很多方面與抗震設計相似,提出了一些提高延性的措施。
人防地下室應能承受常規(guī)武器或核武器爆炸動荷載的作用,人防地下室一般也有抗震設防要求,設計時應使之能承受地震動荷載及武器爆炸動荷載作用。人防結構設計與抗震結構設計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處。下面是些粗淺認識的總結,希望能對設計工作有些幫助。
1 荷載作用方式
相同點:兩者均為偶然荷載,均為動荷載,設計時均按一次作用考慮。不同點:人防結構構件如果暴露于空氣中則直接承受空氣沖擊波的作用,如果埋于土中直接承受土中壓縮波的作用,因此人防荷載對結構構件外表面的是直接作用,其動荷載直接作用于構件,其作用為外力;而地震動荷載則是由于地震時地面運動引起的動態(tài)作用,其實質是慣性力,是間接的作用。建筑物的所有構件(只要有質量)均會由于地震動而存在慣性力。人防動荷載一般是直接作用于人防地下室外表面的構件,一般可按同時作用于圍護結構考慮,而人防地下室內部的墻柱等構件只間接承受圍護構件及上部結構傳來的動荷載。
2 荷載的大小
人防動荷載(即常規(guī)武器或核武器爆炸動荷載)其沖擊波壓力是隨時間變化的,為方便設計計算《人防規(guī)范》將它簡化成等效靜荷載,它只代表作用效果的等效,等效靜荷載并不是實際作用的力,但它方便了設計計算可以用靜力分析的模式進行內力計算;設計時等效靜荷載的大小的確定主要與設防抗力等級有關。
地震作用大小首先與震級、烈度、震源深度、建筑物離震源的距離等有關。其次與建筑物的質量大小、建筑物所處的場地條件及土質、及建筑物的動力特性(如自振周期、振型、阻尼等)有關。
3 設計方法:
抗震設計方法通常為“三水準、二階段”的設計方法,設防目標為“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為實現設防目標取小震下地震動參數計算結構彈性下的地震作用效應,進行截面承載力驗算。第二階段是大震下的結構彈塑性變形驗算。并通過概念設計和抗震構造措施來滿第三水準的設計要求。
人防結構設計的動力分析一般采用等效靜荷載法:由于在動荷載作用下,結構構件振型與相應靜荷載作用下撓曲線很相近,且動荷載作用下結構構件的破壞規(guī)律與相應靜荷載作用下破壞規(guī)律基本一致,所以在動力分析時,可將結構構件簡化為單自由度體系,用動力系數乘以動荷載峰值得到等效靜荷載,這時結構構件在等效靜荷載作用下的各項內力就是動荷載作用下相應內力的最大值。按等效靜荷載分析計算的模式代替動力分析,給防空地下室結構設計帶來很大方便。采用等效靜荷載分析時,為滿足抗力要求,結構材料參數應乘以材料強度綜合調整系數。最后結構構件在動荷載作用下的變形極限用允許延性比[β]來控制。按允許延性比進行彈塑性工作階段的防空地下室,即可認為滿足防護和密閉要求。
4 設計原則:
人防設計與抗震結構設計的設計原則一樣:
4.1 結構應盡可能有足夠的延性,避免脆性破壞,鋼筋砼結構構件均應采取“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的設計原則。
4.2 各結構構件抗力相協(xié)調的原則,避免出現薄弱部位。防空地下室的結構,應充分考慮各部位作用荷載值不同,破壞形態(tài)不同以及安全儲備不同等因素,保證在規(guī)定的動荷載作用下,結構各部位(如出入口和主體結構)都能正常地工作,防止由于存在個別薄弱環(huán)節(jié)致使整個結構抗力明顯降低。如果某個部位失效,將導致整個人防區(qū)失效。同樣抗震設計也十分強調避免出現薄弱環(huán)節(jié)(如薄弱層,軟弱層等),因為大震時薄弱層或軟弱層出失效將導致建筑物倒塌,產生嚴重后果。
5 提高延性的設計構造措施
核武器與常規(guī)武器爆炸均屬于偶然性荷載,具有量值大,作用時間短且不斷衰減的特點,結構構件承受動荷載時已經處于彈塑性工作階段,因此,結構構件具有較大的延性,對吸收動能,抵抗動荷載是十分有利的。人防結構設計時,構造上應采取“強剪弱彎” “強柱弱梁”“強節(jié)點弱桿件”的設計原則。如可充分利用受彎構件和大偏心受壓構件的變形吸收武器爆炸動荷載作用的能量,以減輕支座截面的抗剪與柱子抗壓的負擔,確保結構在屈服前不出現剪切破壞和屈服后有足夠的延性,最終形成塑性破壞,提高結構的整體承載能力;又如受彎構件應雙面配筋,對承受動荷載作用下可能的回彈和防止在大撓度情況下構件坍塌十分重要,另外在節(jié)點區(qū)應有足夠的抗剪、抗壓能力和足夠的鋼筋錨固長度。上述這些措施和抗震設計的原則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GB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guī)范,北京2005
[2]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防空地下室(2009年版),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