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教育網 > 專業(yè)資料 > 施工組織 > 安全文明 > 正文
2010-05-20 13:29 安全文化網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中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基本建設,己建造了大量的民用和工業(yè)建筑。由于建筑物建造年代、使用年限、遭受不同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建筑物的安全性有待評定;特別是一些己完工或正在建設中的建筑由于各種待鑒定因素的影響,建筑物己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損傷,為此必須進行建筑物安全性鑒定。由于建筑產品的商品化、市場化、建筑物鑒定工作、鑒定結論將直接與各相關方存在經濟利益關系,從而也導致了一些法律問題,做為建筑物安全性鑒定單位及鑒定人在鑒定工作中存在的各種技術和非技術問題值得探討與研究,為此根據(jù)作者在部分建筑物結構安全性鑒定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作者之見解,希能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文中若有不當之處,請同仁指正。
二、關于建筑物安全性鑒定工作的幾點思考
在建筑物安全性鑒定工作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待解決,有些純?yōu)榭茖W技術問題,有些則與科學技術水平無關。在建筑物安全性鑒定工作中可能會遇到許多問題,為此就下面問題談幾點看法:
1 檢測、鑒定工作的資質問題
表面上看資質不是問題,其實不然。任何建筑物安全性鑒定工作的開展均依賴于檢測數(shù)據(jù),若檢測數(shù)據(jù)全面、詳細和準確,其鑒定工作的科學性也越強,然而什么樣的檢測數(shù)據(jù)才具有法律效力呢?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的規(guī)定:“為社會提供公證數(shù)據(jù)的產品檢驗機構,必須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對其鑒定、測試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也就是經計量認證,取得檢測資質、具有CMA章的單位,用經計量認證的檢測儀器經持證上崗的技術人員檢測的試驗數(shù)據(jù),在其出具的檢測數(shù)據(jù)上蓋有CMA章的檢測數(shù)據(jù)方具有法律效力,其它單價式各人提供的數(shù)據(jù)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在實際工作中對建筑物安全性鑒定的資質問題似乎不完全明確,經有關行政部門認定的專家組進行的鑒定工作和鑒定報告具有法律效力,具有檢測資質的單位提供的鑒定報告也具有法律效力,但問題是蓋有研究機構、相關學術團體印章的鑒定報告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則不完全清楚,有些地方的人民法院承認其鑒定報告具有法律效力,有些地方的人民法院則不承認其鑒定報告具有法律效力;由此而引發(fā)了一些社會問題,該問題應引起有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2檢測、鑒定項目的科學性問題
建筑物安全性鑒定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科技含量較高的工作,由于建筑物建設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很多,涉及到的部門不少,如建設場地的地質勘察、建筑物的規(guī)劃審批、設計、施工、監(jiān)理及建筑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但本文主要探討建筑物結構安全性鑒定工作中的有關技術問題。
首先是材料強度檢測問題。由于科學技術水平和檢測技術和設備等方面的原因,檢測工作中對所檢測對象的檢驗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問題本身可能就存在問題。如在砌體結構建筑中砂漿強度等級的準確評定是較為困難的一項工作,其影響抽檢數(shù)據(jù)的不確定因素較多(抽檢部位、灰縫厚度、己使用的時間等),檢測數(shù)據(j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己建砌體柱的抗壓強度設計值的確定也是較為困難的工作,其目前尚未見到砌體柱原位試驗測試技術的有關文獻;又如混凝土標準抗壓強度的現(xiàn)場檢測問題,不同的檢測方法其檢測結果經常存在不一致的問題;檢測數(shù)量、檢測部位的不同,同樣也會影響檢測數(shù)據(jù)。其次,目前有關規(guī)范并不完善,相關數(shù)據(jù)處理的可操作性不易把握,盡管規(guī)范采用了數(shù)理統(tǒng)計理論,但由于問題性質的不同,其統(tǒng)計處理的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如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對巖體抗壓強度檢測樣本數(shù)量的要求,國家標準與地方標準就不同,相同地點的不同槍測單位對同一工程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檢測方法,同時按不同標準統(tǒng)計出的設計強度也不同,特別是樣本變異性較大時更是如此?傊,這類問題很多這里就不再一一例出,但應該指出的是檢測部門提供的檢測數(shù)據(jù)應該是科學的、公正的,每一個技術人員所提供的數(shù)據(jù)理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此外存在的問題是鑒定工作的依據(jù)問題。設計規(guī)范有國家和地方的規(guī)范,也有不同行業(yè)的規(guī)范,根據(jù)不同的規(guī)范要求,對同樣的問題具有不同的抽樣標準和評定標準,有時其檢測數(shù)據(jù)的評定結果差異很大,問題是最終以哪一本規(guī)范作為評定依據(jù)呢?目前不同的學者對其看法并不一致,設計單位、檢測單位均希望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在己建建筑物受到損傷后,需對建設工程的許多環(huán)節(jié)進行檢測、校核,其中包括對原設計文件的校核。在對設計文件進行校核時總會遇到一個問題,用什么計算手段對原設計計算內容進行校核呢?有些科技人員用PKPM程序、有的用TAT程序,有的用手算,隨著不同檢測部門的不同科技人員其校核結果均可能出現(xiàn)一定的差異,最后在對設計文件是否正確進行判斷時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在復核結果同原設計文件相接近,而工程又有一定問題時,其判斷更為困難(己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影響)。目前有些部門對框架結構就用PKPM程序作為判斷依據(jù),而問題是用國內商業(yè)軟件進行設計結果校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呢?
對檢測項目和檢測范圍通常是由委托方指定的。實際上由于某一具體的工程項目包含許多相關子項目的檢測,如對某一具體構件的有關項目的評定并不能最終保證構件(或結構)的安全性,委托方對檢測項目和檢測范圍的指定常帶有人為因素的影響。由于檢測工作本身也是市場經濟,檢測費用是和檢測項目相關的,檢測項目越多,相應的費用也越高,為此甲方在委托任務時,一般是進行少數(shù)項目的檢測,而被委托方也只能根據(jù)委托內容展開工作,從而可能會導致兩種情況出現(xiàn):
(1)、檢測內容無法完全解決甲方所需解決的問題,從而導致事故的原因不在檢測范圍內,或者檢測項目不全,檢測范圍不能含蓋導致問題的所有原因。
(2)、檢測范圍內的有關檢測項目可滿足設計和國家有關規(guī)范的要求,而檢測范圍以外的相關檢測項目不滿足設計和國家有關規(guī)范的要求,從而造成委托方對檢測單位的誤導作用。當出現(xiàn)上述兩種情況后,檢測鑒定單位和鑒定人均會承擔較大的風險。
3鑒定工作中的法律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建筑物安全性鑒定或建筑物損傷程度的鑒定工作存在許多法律問題有待解決或有待科技人員去學習。由于歷史的原因,不同的部門均可進行建筑物安全性鑒定工作,人民法院需對檢測、鑒定人的資格問題進行審查,如前所述檢測資質的審定應該問題不大,但鑒定人的資質又該如何認定呢?是否具有檢測資質的人就有鑒定資質呢?或具有同專業(yè)的和工程師職稱以上的科技人員就有鑒定資質呢?所有這些問題似乎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其次是鑒定單位對所提供的鑒定結論承擔多少法律責任呢?一般建筑物的鑒定工作均會產生相應的民事責任,主要是相應的經濟利益問題。對于正確的鑒定結論當然勿需多言,但對于不完全妥當?shù)蔫b定結論,由此又產生了相應的經濟利益問題時,其經濟責仔該如何認定,賠償比例又該如何確定?這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委托方采用不正當手段,而誤導了鑒定結論,由此而產生的一些法律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國家規(guī)范中有些條文的規(guī)定可能本自身就不科學,或者有些專家的個人觀點通過國家規(guī)范的形式而強制執(zhí)行,由此產生的經濟損失又由誰來承擔呢?對于民事糾紛中關于建筑物的鑒定工作通常會由人民法院的法官來指定鑒定單位或鑒定人,而對其它有資質的鑒定單位或鑒定人的鑒定報告采取否認的作法,這本身即不科學又不合法,這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法律問題。總之,在建筑物的鑒定工作中存在許多法律問題,以上所述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法律問題有待通過立法的形式加以解決。
4幾點啟示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及過去的工程實踐經驗,有以下幾點經驗值得注意:
。1)、加強有關建筑法規(guī)的學習和研究,深刻理解建筑法規(guī)的具體內涵和外延,依法進行建筑物的鑒定工作。
(2)、檢測、鑒定人員必須明確職責、依法辦事,尊重客觀事實,尊重科學,加強對國家有關技術規(guī)范、規(guī)程的學習。
。3)、增強科技人員的自我保護能力。隨著建筑行業(yè)的市場化,建筑行業(yè)的經濟活動也納入了法制化軌道,依法辦事、提高自身素質是增強科技人員自我保護能力的最有效措施。
。4)、增強科技人員的風險意識。在建筑物鑒定工作中存在許多風險,如建筑物檢測過程中的意外傷害、鑒定結論的風險性等等,不加強風險意識的教育,就是對自己、單位和社會的不負責任,最后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5)、檢測、鑒定工作一定要客觀、公證。由于建筑活動的市場化、法制化,有意歪曲客觀事實,為某一方謀利益的鑒定報告(或調查報告),最終是站不住腳的?茖W和事實那是真實的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6)、有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建筑物檢測鑒定單位和人員的管理協(xié)調和與外部的協(xié)調工作,遠免出于市場化而引起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從而導致的檢測鑒定的不公證或違法行為,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法律環(huán)境。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建筑物鑒定工作中的一些經驗和體會,探討了建筑物鑒定工作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其根本意圖在于要警鐘常鳴,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當然作者的工作經歷和學知還是有限的,若此文能起拋磚引玉之作用,也就達到了作者之目的。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