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結構工程師在設計什么?
也就是民國期間,我們的建筑工程師們建造了一大批杰出的結構工程,中山紀念堂(上部鋼結構,下部混凝土結構),包括新中國建國以后的建筑結構,如北京火車站,上海同濟大禮堂等等一批當時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境況下,研究土木工程史就知道當時處于前列,歐美的在工程師很驚訝中國的水平。當時西班牙,德國,瑞士,墨西哥等國際友人注意到了中國的結構設計水平。
現在呢,各類軟件充斥整個設計院,真?zhèn)斡邢拊涑庵袊O計院,黑匣子充斥設計院,標準圖集充斥設計院。比如一個懸臂梁寬900,梁端部配筋50根32,稍微有結構概念的設計師就知道,彎矩圖端部為0,根據構造配筋足以!計算機根據裂縫控制條件給出的計算結果。預埋板幾乎無法安置!比如樓梯配筋,厚度按照標準圖,要知道樓梯一般是現澆筑混凝土結構,與結構整體澆筑在一起,K型支撐作用哪里去了?一位助理結構工程師拍桌子講PKPM就沒有考慮,全國都沒有考慮,你為什么讓我考慮呢?我怎么會考慮?!也罷。居然某些大院老總也如此認為!
結構程序的出現很大程度的減輕了計算工作量,當變成黑匣子的時候,又把設計師眼睛上蒙上了一塊黑布,標準圖又是一匹瞎馬,業(yè)主的“科學發(fā)展觀”的鞭打下,可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lián)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