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教育網 > 建筑文苑 > 職場規(guī)劃 > 正文
2010-04-26 14:50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魯迅先生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放在蘇沫和趙磊身上再合適不過。
這世上總有幾個大小壞蛋,再幸運的人,一生中也難免遭遇幾次吃虧上當,但聰明的人通?梢约皶r總結經驗,積極采取行動,避免在同一塊石頭上第二次摔跤。如果有誰總是讓別人隨便占便宜,事后還寬宏大量地表示原諒,我們就不得不懷疑——他這是圖個啥?
分析蘇、趙二人的人際互動模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共通的規(guī)律——相對于實際行動,他們更加看重一個人口頭表達的主觀意愿。每當接收到類似“我不是故意的”,“我有苦衷”,“我沒有別的辦法”等信息,加之一個萬分抱歉的態(tài)度,即使剛剛受到對方的攻擊、傷害,也習慣性地壓抑心中的憤怒和委屈。
蘇沫和姜藤,就好像一個“喪失原則的好媽媽”和一個“欺人太甚的壞小孩”——不管孩子怎樣胡亂折騰,只要最后乖乖低頭認錯,媽媽就會一如既往地奉獻溫暖胸懷。生活中,這樣的“好媽媽”和“壞小孩”經常成對出現(xiàn),他們既彼此吸引,又相互需要。不只是“壞小孩”擅長在人群中嗅出“好媽媽”的味道,放心地欺負對方;相應地,“好媽媽”雖然經常抱怨連連,可要是有人好心勸他(她)離開那個“小壞蛋”,又會一臉茫然地反問:“合適嗎?不會有點過分吧?”
其實,不管是“好媽媽”還是“壞小孩”,選擇如此“擰巴”地為人處世,說到底還是內心的不安全感在作祟。對于“壞小孩”來說,由于內心始終不能確定“是否有人真的愛我”,所以才會不斷“設計”各種考驗,挑戰(zhàn)所在的關系;他們不斷“欺負”自己在意的那個人,是因為相信“只有在我對你不好的時候,你還對我好,才是真正的愛我”?上В绱朔磸涂简灥慕Y果,常常是讓對方忍無可忍,最終離開。于是,“我不可愛”的信念又一次得到強化,在日后的人際交往中,他們會設計出更加過分的考驗來追求安全。
而“好媽媽”呢?他們在人際互動中做不到最基本的自我保護,反復受傷,又離不開讓自己頻繁受苦的“小壞蛋”,同樣是源于“我不可愛”的堅定信念。他們相信“只有我堅持付出、包容和忍讓,才是值得被人愛的,才配得上被人愛”。在“好媽媽”的頭腦中,他們自身與他們的好脾氣已經合二為一。如果有誰不需要他們的“付出、包容和忍讓”,也就等同于不需要他們。因此,擁有一個讓自己辛苦的關系,要比擁有一個順暢的關系,常常讓他們感到更加熟悉和安全。
每次奧特曼的閃亮登場,都需要配合一個小怪獸,F(xiàn)實生活中的很多“小壞蛋”,也都是被身邊那些勇于付出的濫好人長期“培養(yǎng)”的結果。已有的大量家庭治療案例證明,在一些更加極端的事例中,比如家庭暴力者、嚴重酗酒者、賭徒或癮君子身邊,總會有一些類似“自我虐待”般不離不棄的大好人。
至于趙磊,他的情況與蘇沫略有不同。同樣是被人反復欺負,在蘇沫的遭遇中,潛意識的自我選擇味道更重一些,她可以作出很多對自己更有利的其他選擇。而趙磊在職場中的屢屢受氣,一方面是遇人不淑,被許主任利用,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的僥幸心理暫時蒙蔽了眼睛,一廂情愿地相信“能替領導喝酒”是職場升職的一條捷徑。相信這一觀點的不合理之處,他從一開始不會完全不知道,只是“寧愿”不知道而已。
好在相對于內心深處的“信念”,頭腦中的“觀點”更容易被當事人自己所察覺,進而去懷疑、審視、驗證。比如趙磊,當現(xiàn)實多次證明了“喝酒升職”的荒謬之處,他自然也會逐漸清醒,并作出調整。而像蘇沫這樣的“好媽媽”,則需要更加深入的自我覺察才能貼近問題的核心。
一個小小的建議是追溯自己的感受,而非判斷,因為他們習慣了根據(jù)判斷而壓抑感受。通常,當我們違心地壓抑憤怒,背后的深層情感往往是恐懼。這個時候,問問自己:你在怕什么?擔心什么?如果你所擔心的事情真的發(fā)生了,你真的不能承受嗎?……還是,只不過習慣了逃避恐懼,甚至很久以來,都未曾正視過它的真身為何?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