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5 07:41 來源于網絡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常見降水方法
(一)明溝、集水井排水
。1)當基坑開挖不很深,基坑涌水量不大時,集水明排法是應用最廣泛,亦是最簡單、經濟的方法。明溝、集水井排水多是在基坑的兩側或四周設置排水明溝,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40m設置集水井,使基坑滲出的地下水通過排水明溝匯集于集水井內,然后用水泵將其排出基坑外(見圖2K313024-1)。
。2)排水明溝宜布置在擬建建筑基礎邊0.4m以外,溝邊緣離開邊坡坡腳應不小于0. 3m.排水明溝的底面應比挖土面低0.3~0. 4m.集水井底面應比溝底面低0.5m以上,并隨基坑的挖深而加深,以保持水流暢通。
。3)明溝、集水井排水,視水量多少連續(xù)或間斷抽水,直至基礎施工完畢、回填土為止。
。4)當基坑開挖的土層由多種土組成,中部夾有透水性能的砂類土,基坑側壁出現分層滲水時,可在基坑邊坡上按不同高程分層設置明溝和集水井構成明排水系統(tǒng),分層阻截和排除上部土層中的地下水,避免上層地下水沖刷基坑下部邊坡造成塌方。
(二)井點降水
。1)當基坑開挖較深,基坑涌水量大,且有圍護結構時,應選擇井點降水方法。即用真空(輕型)井點、噴射井點或管井深入含水層內,用不斷抽水方式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時使土體產生固結以方便土方開挖。
。2)井點布置應根據基坑平面形狀與大小、地質和水文情況、工程性質、降水深度等而定。
當基坑(槽)寬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過6m時,可采用單排井點,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側;當基坑(槽)寬度大于6m或土質不良,滲透系數較大時,宜采用雙排井點,布置在基坑(槽)的兩側,當基坑面積較大時,宜采用環(huán)形井點。挖土運輸設備出入道可不封閉,間距可達4m,一般留在地下水下游方向。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