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教育網 > 專業(yè)資料 > 施工組織 > 道橋工程 > 正文
2012-10-11 11:47 建設工程教育網整理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工程概況
本工程是為了改善××縣城內的交通條件而設計,在紅星廣場與縣汽車站之間修建,將來形成快速通道。隧道全長402.33m,凈寬10m,凈高6.73m,半園拱形斷面,曲墻加仰拱(僅Ⅳ類圍巖地段無仰拱),洞門為端墻式。洞內縱坡I=4.4%,受兩端連接道路標高及地形控制無法降低,進出口路面設計高程相對高差17.703m,為一超規(guī)范要求坡限的單洞雙車道隧道。本工程包括洞口工程、洞身工程、路面工程、裝飾工程,照明工程等項。地震烈度按6度設防。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概況
1、地理位置
×××××忠州隧道位于××縣城內規(guī)劃的紅星廣場和××汽車站之間,是連接紅星廣場和××汽車站及玉溪大橋的重要公路隧道。隧道起點位于紅星廣場南側的斜坡地帶;終點位于××汽車站北側及××物資公司倉庫陡坡地帶。
2、交通概況
隧道施工區(qū)與多條城內公路相連,且鄰近長江,客運、貨運輪船均可抵達縣城,交通較為便利。
二、地形地貌及氣候條件
1、地形地貌
隧道區(qū)位于紅星廣場和××汽車站之間的山丘地帶,地形中間高兩頭低。隧址區(qū)高點在種子公司內,高程為286.71m,低點在汽車站一帶,高程為193.32m,相對高差為93.39m,地形起伏較大。由于××舊城改建和庫區(qū)移民工程的修建,在該段原地形地貌經人工活動改造變化較大,人類建、構筑物基本分布在整個隧道穿越地區(qū),僅在進口位置處和其它零星地段保留了原地貌形態(tài)。場地屬侵蝕淺丘地貌。
隧道進洞口段為一斜坡,地形坡度約300左右,地面高程約為220.00~260.00m,相對高差為40.00m,傾向近正北方向;斜坡植被較發(fā)育,部分地段被開墾為旱田。
隧道出洞口段為一陡峻巖質高邊坡,地形坡角70~800,有砂、泥巖互層出露,邊坡頂部高程為234.00m,底部高程為205.00m,相對高差為29.00m.具有人類開鑿痕跡,為人工巖質邊坡,經調查人工邊坡形成已3~5年,目前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邊坡四周為人類活動區(qū),建筑物較多。
經調查在隧道出口處有一防空洞,高程為217.00m,走向約為40~750,長度約為18.5m,洞身尺寸約為2.00×2.00m.圍巖為砂巖,洞頂洞側無襯砌。
2、氣候條件
本區(qū)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熱,秋雨連綿,無霜期長的特點。現將收集的××氣象資料引用如下:
多年平均氣溫在18.20C,最高氣溫42.10C(1992年8月26日),最低氣溫-4.10C(1961年1月17日)。
該區(qū)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1400mm,最大年平均降雨量1641.90mm(1993年),最小年平均降雨量886.60mm(1988年),日最大年平均降雨可達230mm,最大連續(xù)降雨量可達550mm.降雨量分配不均,一般集中在4月下旬至7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旬降雨量大于58.00mm的有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上旬和9月中旬,降雨量最小為1月上旬,僅有3.00~4.50mm.
……
詳情請下載附件:某縣城隧道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