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 > 建筑文苑 > 工程管理 > 正文
2010-04-22 08:53 鐘勇華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摘要: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與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特別是隨著城市建設的發(fā)展,高層建筑在城市中應運而生。城市中的高層建筑成為反映城市經(jīng)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文章從高層建筑的特點出發(fā),對高層建筑結構體系設計的基本要求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分析。
關鍵詞: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規(guī)則結構;載荷;抗震
一、高層建筑的特點
1.在相同的建設場地中,建造高層建筑可以獲得更多的建筑面積,這樣可以部分解決城市用地緊張和地價高漲的問題。設計精美的高層建筑還可以為城市增加景觀,如馬來西亞首都的石油大廈和上海的金茂大廈等。但高層建筑太多、太密集也會對城市帶來熱島效應,玻璃幕墻過多的高層建筑群還可能造成光污染現(xiàn)象。
2.在建筑面積與建設場地面積相同比值的情況下,建造高層建筑比多層建筑能夠提供更多的空閑地面,將這些空閑地面用作綠化和休息場地,有利于美化環(huán)境,并帶來更充足的日照、采光和通風效果。例如在新加坡的新建居住區(qū)中,由于建造了高層建筑群,留下了更多地面空間,可以更好地建設城市綠化和人們休閑活動空間。
3.高層建筑中的豎向交通一般由電梯來完成,這樣就會增加建筑物的造價,從建筑防火的角度看,高層筑的防火要求要高于中低層建筑,也會增加高層建筑的工程造價和運行成本。
二、高層建筑結構體系的特點
隨著層數(shù)和高度的增加,水平作用對高層建筑結構安全的控制作用更加顯著,包括地震作用和風荷載。高層建筑的承載能力、抗側剛度、抗震性能、材料用量和造價高低,與其所采用的結構體系密切相關。不同的結構體系,適用于不同的層數(shù)、高度和功能。
1.框架結構體系。框架結構體系一般用于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由梁和柱通過節(jié)點構成承載結構,框架形成可靈活布置的建筑空間,具有較大的室內空間,使用較方便。由于框架梁柱截面較小,抗震性能較差,剛度較低,建筑高度受到限制;剪切型變形,即層間側移隨著層數(shù)的增加而減;框架結構主要用于不考慮抗震設防、層數(shù)較少的高層建筑中。在考慮抗震設防要求的建筑中,應用不多;高度一般控制在70m以下。
2.剪力墻結構體系。利用建筑物墻體作為承受豎向荷載、抵抗水平荷載的結構,稱為剪力墻結構體系。剪力墻結構體系于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由墻體承受全部水平作用和豎向荷載。
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的整體性好,剛度大,在水平荷載作用下側向變形小,承載力要求也容易滿足;剪力墻結構體系主要缺點:主要是剪力墻間距不能太大,平面布置不靈活,不能滿足公共建筑的使用要求。此外,結構自重往往也較大。
當剪力墻的高寬比較大時,是一個受彎為主的懸臂墻,側向變形是彎曲型,即層間側移隨著層數(shù)的增加而增大。剪力墻結構在住宅及旅館建筑中得到廣泛應用。因此這種剪力墻結構適合于建造較高的高層建筑。
根據(jù)施工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全部現(xiàn)澆的剪力墻;全部用預制墻板裝配而成的剪力墻;內墻現(xiàn)澆、外墻為預制裝配的剪力墻。
在承受水平力作用時,剪力墻相當于一根下部嵌固的懸臂深梁。剪力墻的水平位移由彎曲變形和剪切變形兩部分組成。高層建筑剪力墻結構,以彎曲變形為主,其位移曲線呈彎曲形,特點是結構層間位移隨樓層增高而增加。
3.框架—剪力墻結構(框架—筒體結構)體系。在框架結構中設置部分剪力墻,使框架和剪力墻兩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共同抵抗水平荷載,就組成了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如果把剪力墻布置成筒體,又可稱為框架—筒體結構體系。
框架—剪力墻(筒體)結構比框架結構的剛度和承載能力都大大提高了,在地震作用下層間變形減小,因而也就減小了非結構構件(隔墻及外墻)的損壞,這樣無論在非地震區(qū)還是地震區(qū),這種結構型式都可用來建造較高的高層建筑,目前在我國得到廣泛的應用。
4.筒體結構。單個筒體可分為實腹筒、框筒和桁筒。平面剪力墻組成空間薄壁筒體,即為實腹筒;框架通過減小肢距,形成空間密柱框筒,即框筒;筒壁若用空間桁架組成,則形成桁筒。實際結構中除煙囪等構筑物外不可能存在單筒結構,而常常以框架—筒體結構、筒中筒結構、多筒體結構和成束筒結構形式出現(xiàn)。
5.巨型結構。巨型結構一般由兩級結構組成。第一級結構超越樓層劃分,形成跨若干樓層的巨梁、巨柱(超級框架)或巨型衍架桿件(超級衍架),以這巨型結構來承受水平力和豎向荷載,樓面作為第二級結構,只承受豎向荷載并將荷載所產(chǎn)生的內力傳遞到第一級結構上。常見的巨型結構有巨型框架結構和巨型桁架結構。
不同的結構體系所具有的強度和剛度是不一樣的,因而它們適合應用的高度也不同。一般說來,框架結構適用于高度低,層數(shù)少,設防烈度低的情況;框架—剪力墻結構和剪力墻結構可以滿足大多數(shù)建筑物的高度要求;在層數(shù)很多或設防烈度要求很高時,可用筒體結構。
三、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要求
1.結構的規(guī)則性。
。1)不應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結構體系。建筑設計應符合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不應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設計方案。高層建筑不應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結構體系,應符合下列要求:
1)應具有必要的承載能力、剛度和變形能力;
2)應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的破壞而導致整個結構喪失承受重力荷載、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的能力;
3)對可能出現(xiàn)的薄弱部位,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強。
。2)高層建筑的結構體系尚宜符合下列要求:
1)結構的豎向和水平布置宜具有合理的剛度和承載力分布,避免因局部突變和扭轉效應而形成薄弱部位;
2)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線。
2.規(guī)則結構的主要特征。建筑及其抗側力結構的平面布置宜規(guī)則、對稱,并應具有良好的整體性;建筑的立面和豎向剖面宜規(guī)則,結構的側向剛度宜均勻變化,豎向抗側力構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強度宜自下而上逐漸減小,避免抗側力結構的側向剛度和承載力突變。
規(guī)則結構一般指:體型(平面和立面)規(guī)則,結構平面布置均勻、對稱并具有較好的抗扭剛度;結構豎向布置均勻,結構的剛度、承載力和質量分布均勻,無突變。
3.規(guī)則平面布置需滿足的要求。結構平面布置必須考慮有利于抵抗水平和豎向荷載,受力明確,傳力直接,力爭均勻對稱,減少扭轉的影響。在地震作用下,建筑平面要力求簡單規(guī)則,風力作用下則可適當放寬?拐鹪O防的高層建筑,平面形狀宜簡單、對稱、規(guī)則,以減少震害。
在高層建筑的一個獨立結構單元內,宜使結構平面形狀簡單、規(guī)則,剛度和承載力分布均勻。不應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平面布置。
抗震設計的B級高度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混合結構高層建筑,其平面布置應簡單、規(guī)則,減少偏心。
四、高層建筑結構設計
在高層建筑中,豎向荷載對結構設計產(chǎn)生重要影響,但水平荷載卻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建筑自重和樓面使用荷載在豎向構件中所引起的軸力和彎矩的數(shù)值,僅與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載對結構產(chǎn)生的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豎向構件中所引起的軸力,是與建筑高度的兩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對一定高度建筑來說,豎向荷載大體上是定值,而作為水平荷載的風荷載和地震作用,其數(shù)值是隨著結構動力性的不同而有較大的變化。對一些較柔的高層建筑,風荷載是結構設計的控制因素,隨著建筑物高度的增高,風荷載的影響越來越大。高層建筑中除了地震作用的水平力以外,主要的側向荷載是風荷載,在荷載組合時往往起控制作用。因此,高層建筑在風荷載作用下的結構分析與設計引起了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們的重視。
豎向荷載設計應減輕自重。高層建筑減輕自重比多層建筑更有意義。從地基承載力或樁基承載力考慮,如果在同樣地基或樁基的情況下,減輕房屋自重意昧著不增加基礎造價和處理措施,可以多建層數(shù),這在軟弱土層有突出的經(jīng)濟效益。
地震效應與建筑的重量成正比,減輕房屋自重是提高結構抗震能力的有效辦法。高層建筑重量大了,不僅作用于結構上的地震剪力大,還由于重心高地震作用傾覆力矩大,對豎向構件產(chǎn)生很大的附加軸力,從而造成附加彎矩更大。
五、結語
高層建筑存在諸多問題,高難度,高技術,高風險都需要大量技術工作人員去解決,本文簡單地介紹一些高層建筑的構造及特點,遇到不同的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
參考文獻:
[1]都鳳強。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實踐探討[J]?萍紕(chuàng)新導報,2009,(21)
[2]劉露。對某住宅建筑結構設計的分析[J]。沿海企業(yè)與科技,2009,(8)
[3]吳曉琳。淺析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特點[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09,(11)
[4]何輝,吳祖躍。淺談高層建筑結構的設計與分析[J]?萍紕(chuàng)新導報,2009,(13)
[5]李彥明,王紅宇;炷两Y構設計的一些常見問題分析[J]?萍紕(chuàng)新導報,2009,(22)
[6]譚文銳,李達能。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問題之探究[J]。廣東科技,2007,(6)
[7]楊琦。高層建筑結構特點及其體系[J]。沿海企業(yè)與科技,2007,(1)
[8]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S]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