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5 13:08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摘 要:結合具體工程實例,詳細介紹了PHC預應力管樁靜壓法施工工藝與方法,提出了管樁施壓質量通病的防治措施,通過樁基檢測表明該工程PHC預應力管樁符合設計要求,指出高強混凝土預應力管樁具有質量可靠、單樁豎向承載力等優(yōu)點,值得推廣。
關鍵詞:靜力壓樁法;PHC管樁;施工工藝;質量控制;通病防治措施
引言
預應力高強度混凝土管樁(以下簡稱PHC管樁)實用于基巖埋藏深、強風化巖層或風化殘積土層厚的地質條件,它具有單樁承載力高、工程造價低、樁身質量穩(wěn)定、施工質量易控制、施工周期短等優(yōu)點,在各類工程基礎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靜壓PHC管樁施工無振動無噪音的特點特別適用于與其相鄰建筑距離較近,或者鄰近居民小區(qū)和學校等新建建筑施工。
1、工程概況
騰飛新村擴建工程為兩棟12層小高層住宅樓,框架剪力墻結構,總建筑面積19087m2.基礎設計為管樁,樁型PHC-AB400(95)-9,9和PHC-AB400(95)-10,10兩種,樁身砼強度C80;樁尖持力層為第10層、11層含砂姜粉質粘土。設計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分別為800kN、900KN,單樁豎向承載力極限值分別為1600KN、1800KN.采用靜力壓樁法施工,共計PHC管樁537根。工程結束后選取4根樁做了靜載試驗,20m樁長靜載試驗極限承載力為1980kN,18m樁長靜載試驗極限承載力為1980kN,隨機抽測了114根樁做低應變動測檢驗,結果I類樁100根,II類樁14根。檢測結果表明,樁基工程質量全部達到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
2、工程地質條件
根據工程勘察資料,與靜壓PHC管樁施工有關的土層特性如下:
。1)雜填土:灰褐色-褐色,層厚0.73m;
(2)粉土:淺褐黃色,稍濕稍密,層厚約0.97m;
。3)粘土:淺灰色-黃褐色,軟塑為主,干強度和韌性高,層厚1.14m;
。4)粉土:淺灰色-褐黃色,軟塑-可塑,稍濕-密,層厚為1.5m;
。5)粘土:土黃-褐黃-褐色,軟塑-可塑,干強度和韌性中等,層厚一般為1.15m;
。6)粉細砂:淺灰-褐黃-黃色,濕,松散,層厚為1.78m;
。7)粘土:土黃-深灰-灰綠色,可塑為主,干強度和韌性中等,層厚為3.34m;
。8)含姜砂粉質粘土:灰綠-褐黃色,可塑-硬塑狀,干強度和韌性中等,層厚3.88m;
。9)粉細砂:黃色為主,濕,中密,主要成分石英,長石,層厚為1.24m;
。10)含姜砂粉質粘土:土黃色,可塑-硬塑狀,干強度和韌性中等,層厚6.77m;
。11)含姜砂粉質粘土:褐黃色,可塑-硬塑狀,干強度和韌性中等,未揭穿。
3、施工工藝
3.1機械選型
由于施工場地鄰近居民區(qū)及中學,為減少施工時的噪音污染,管樁施工采用靜力壓樁法,選用武漢樁機廠生產的YZY-500型抱壓式靜壓樁機,該機型采用雙夾持器,由于夾具較長可以更有效地保證樁身的垂直度、可在不增加夾樁力的情況下增大摩擦力,減小對樁身的側壓力。
3.2工藝流程
樁位測放→壓樁機就位→吊樁、插樁→樁身對中調直→靜壓第一節(jié)樁→樁焊接→壓第二節(jié)樁→送樁至樁頂到設計標高→成樁移機。
3.3施工準備
3.3.1場地準備。施工現場盡量平整,當有坡度時,坡度不得大于1/100,場地地耐力應不小于140kN/m2.
壓樁機工作距離要求:樁位中心距離周邊建(構)筑物的間距應大于二分之一壓樁機寬度。
3.3.2樁位測量準備。根據基準點進行放樣,將軸線控制點引出場地之外6m~8m處,做好測量控制網建立工作,然后根據控制線和設計圖紙樁位尺寸放出每一根樁的樁位,施工過程中應經常復核樁位,防止因施工等原因造成樁位位移。
3.4吊樁、插樁
3.4.1壓樁機就位。樁機移至樁位位置,將樁機調平,用機上吊車吊起管樁徐徐插入樁機的夾持器內,當管樁下端離地面20cm處時,逐漸抱緊夾持器,夾樁壓力不大于5MPa,并應逐次加壓。
3.4.2樁插入。使管樁中心對準樁位中心,之后提起管樁少許,進行樁尖焊接,根據工程實際情況也可采用無樁尖的壓樁。樁插入時應根據機上水平儀調節(jié)器平機臺,采用經緯儀在兩個垂直方向進行校測,監(jiān)控樁身垂直度,其偏差不大0.15%.
壓好第一節(jié)樁是保證整根樁質量的關鍵。若樁身垂直度偏大,須拔出重新插樁,并根據經緯儀指示調節(jié)機身水平度使樁身垂身;現場技術員需對壓樁過程全過程控制,以保證樁的垂直度。
壓樁時應隨時注意樁身和壓力表的變化情況,當遇有壓力值突然下降、沉降量突然增大、樁身突然傾斜、樁身混凝土破碎、地面明顯隆起及鄰樁上浮或位移過大等情況時應暫停壓樁,及時與設計、監(jiān)理等有關人員一起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后再繼續(xù)施工。每根樁應一次連續(xù)施工完畢,中途不得無故中斷。
3.4.3接樁。
。1)接樁時,下樁節(jié)的樁頭宜高出地面0.8m~1.1m,以便于接樁焊接操作。下節(jié)樁的接頭處應設置導向箍,以方便上節(jié)樁就位,上下節(jié)樁對接偏差不應大于2mm.
。2)樁對接前,上下端板表面應用鋼絲刷清洗干凈,坡口處應刷至露出金屬光澤。當樁端間隙較大時可用鐵片填實,再行施焊。
。3)樁焊接時宜先在坡口圓周對稱點焊4點~6點,待上、下樁節(jié)固定后拆除導向箍,再分層施焊,施焊應有兩個焊工對稱進行。
。4)焊接層數一般為三層,不得少于二層。第一層必須用<312mm電焊條打底,以確保根部焊透,第二層可用粗焊條(<4mm或<5mm),電焊條宜采用E43XX型,內層焊渣清理干凈后方能焊外層,焊縫應飽滿連續(xù)。
(5)盡可能縮短接樁時間,焊好的樁接頭應 自然 冷卻后才可繼續(xù)壓樁,自然冷卻時間不應小于8min,嚴禁用水冷卻或焊好后立即施壓。
3.4.4終壓。本工程為摩擦樁,壓樁控制按照設計樁長進行控制,但在施工前先按設計樁長試壓3根樁,待停置24h后,用與樁的設計極限承載力相等的終壓力復壓,結果復壓樁身穩(wěn)定,即可以此進行控制;對于端承樁或端承摩擦樁,則按終壓力進行控制。
4、靜壓管樁常遇問題及防治處理辦法
4.1樁身斷裂
4.1.1現象:在沉樁過程中,樁身突然傾斜錯位,當樁端處土質條件沒有特殊變化,而貫入度逐漸增大或突然增大,這時可能是樁身發(fā)生斷裂。
4.1.2原因:
。1)樁節(jié)的細長比過大,沉樁又遇到了較硬的土層;
(2)制作樁時,樁身彎曲超過規(guī)定,樁尖偏離樁的縱軸線較大,沉入時樁身發(fā)生傾斜或彎曲;
。3)樁入土后遇到大塊堅硬的障礙物,把樁尖擠向一側;
。4)穩(wěn)樁時不垂直,壓入地下一定深度后,再用移動樁機機架方法校正,使樁身產生彎曲;
。5)接樁時,相接的兩節(jié)樁不在同一軸線上,產生了彎折;
。6)制作樁的混凝土強度不夠。樁在堆放、吊運過程中產生裂紋或斷裂未被發(fā)現。
4.1.3預防措施:
。1)施工前應將樁位下的障礙物清理干凈,必要時對每個樁位進行釬探了解;
(2)在穩(wěn)樁過程中,如發(fā)現樁不垂直應及時糾正,樁壓入一定深度后發(fā)生嚴重傾斜時,不得采用移機架的方法來校正;
。3)樁在堆放、吊運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發(fā)現樁開裂超過有關規(guī)定時不得使用。
4.2沉樁達不到設計要求
4.2.1現象:樁設計時是以最終貫入度和最終樁長為施工的最終控制。一般情況下,以一種控制標準為主,以另一種控制標準為 參考,有時沉樁達不到設計的最終控制要求。
4.2.2原因分析:
。1)勘探點不夠或勘探資料粗略,對工程地質情況不明,尤其是持力層的起伏標高不明,致使設計考慮持力層或選擇樁有誤;
(2)勘探工作以點代面,對局部硬夾層,軟夾層不可能全部了解清楚,尤其在復雜的工程地質條件下,還有地下障礙物。壓樁施工遇到這種情況,就會達不到設計要求的施工控制標準;
。3)樁身斷裂,致使樁不能繼續(xù)壓入。
4.2.3預防措施:
。1)詳細探明工程地質情況,必要時應補勘,合理選擇施工機械、施工方法及壓樁順序;
。2)防止樁身斷裂。
4.3樁頂位移
4.3.1現象:在沉樁過程中,相鄰的樁產生橫向位移或樁身上浮。
4.3.2原因:
(1)樁入土后遇大塊堅硬障礙物,把樁端擠向一側;
(2)兩節(jié)樁或多節(jié)樁施工時,相接的兩節(jié)樁不在同一軸線上,產生了曲折;
。3)土壤飽和密實,在沉樁時土被擠到極限密度而向上隆起,導致相鄰樁被浮起;
。4)在軟土地基施工較密集的群樁時,由于沉樁引起的孔隙水壓力把相鄰的樁推向一側或浮起。
4.3.3預防措施:
。1)采取降水或排水措施;
(2)采取先開挖基坑后壓樁的措施。
4.4接樁處松脫開裂
4.4.1現象:沉樁時接樁處出現松脫開裂現象。
4.4.2原因:
。1)連接處表面沒有處理干凈,留有雜質、雨水、油污等;
。2)連接件不平,有較大空隙,造成焊接不牢;
。3)焊接質量不好,焊縫不連續(xù)、不飽滿或有夾渣;
(4)兩節(jié)樁不在同一直線上,接樁處產生曲折,沉樁時接樁處產生集中應力而破壞連接。
4.4.3預防措施:
。1)接樁前對連接部位上的雜質、油污等必須清理干凈,保證連接部位清潔;
(2)檢查連接部件是否牢固平整和符合設計要求,如有問題,必須進行修正;
。3)接樁時,兩節(jié)樁應在同一軸線上,焊接預埋件應平整服貼,焊接后,認真檢查一遍,符合要求后再繼續(xù)壓。
結束語
本樁基工程施工完成后,通過樁基檢測表明該工程PHC預應力管樁符合設計要求,因此高強混凝土預應力管樁具有質量可靠、單樁豎向承載力等優(yōu)點,值得推廣。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