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2 14:49 來源于網絡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隨著高層建筑的不斷涌現和電子信息系統(tǒng)的廣泛應用,雷電災害也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危害之一。每年夏季,全國各地都會發(fā)生雷擊災害事故,諸如電子信息系統(tǒng)遭到破壞、通訊中斷、建筑物被毀、甚至危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在此,僅從雷電的形成、雷擊災害的形成以及如何防御雷擊災害等方面作如下簡析,用以提醒人們不可小視雷電危害,利用科學知識防御雷擊災害,將雷擊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1、雷電的形成
雷電是云內、云與云之間或云與大地之間的放電現象。夏季的午后,由于太陽輻射的作用,近地層空氣溫度升高,密度降低,產生上升運動,在上升過程中水汽不斷冷卻凝結成小水滴或冰晶粒子,形成云團,而上層空氣密度相對較大,產生下沉運動,這樣的上下運動形成對流。在對流過程中,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發(fā)生碰撞,吸附空氣中游離的正離子或負離子,這樣水滴和冰晶就分別帶有正電荷和負電荷,一般情況下,正電荷在云的上層,負電荷在云的底層,這些正負電荷聚集到一定的量,就會產生電位差,當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fā)生猛烈的放電現象,這就是雷電的形成過程。雷電電荷在放電過程中,產生很強的雷電電流,雷電電流將空氣擊穿,形成一個放電通道,出現的火光就是閃電。在放電通道中空氣突然加熱,體積膨脹形成爆炸的沖擊波產生的聲音就是雷聲。
2、雷擊災害的形成
云內和云與云之間的放電,叫云間閃電或云閃,云與大地之間的放電,叫云地閃電或地閃。云閃因其不能到達地面,一般不會對人類活動造成影響,對人類活動造成影響的主要是地閃。地閃發(fā)生時,產生的雷電流從云中泄放到大地,在其泄放通道上造成的危害即雷擊災害。當雷電流從云中泄放到大地時,直接打在建筑物、構筑物及人畜身上,產生電效應、熱效應和機械力,造成毀壞和傷亡,稱之為“直擊雷”;當雷電流從云中泄放到大地時,在其泄放通道周圍產生電磁感應向外傳播或直接通過導體傳導,導致在影響范圍內的金屬部件、電子元件和電氣裝置,受到電磁脈沖的干擾而毀壞,稱之為“雷擊電磁脈沖”。我國是雷擊災害多發(fā)地區(qū),每年都會因雷擊災害造成眾多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做好防雷減災工作,將雷擊災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尤為重要。
3、雷電活動規(guī)律及雷擊的選擇
3.1我國年平均雷電日數按地理環(huán)境的分布
a、南方多于北方;b、內陸多于沿海;c、山地多于平原;d、在其它條件相同時,土壤導電性較差的地區(qū)雷電活動較弱。
3.2雷擊與地質條件的關系
a、電阻率小的土壤,導電性好,易積聚大量電荷,為雷電流提供低阻抗通道;b、閃電放電通道常常不是直線,而是曲曲折折的;c、地下埋有金屬導電礦床處,金屬管線較密集的地方易落雷;d、地下水位高、礦區(qū)、小河溝、地下水出口處易受雷擊。
3.3雷電活動與地形、地物的關系
a、在距地面二三十米的突出物上方發(fā)生雷擊的概率最大;b、對靠山和臨水的地區(qū),臨水一面的地洼潮濕地和山口、風口、順風的河谷的特殊地形構成的雷暴走廊的地方易受雷擊;c、電線桿、鐵路、架空電線和避雷針(線、帶、網)接地引下線都是雷雨云對地放電的最佳通道。
4、雷暴距離的判斷
雷暴產生時,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fā)出的,由于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而聲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那么,我們可以根據看到閃電和聽到雷聲之間的間隔時間來計算落雷點與人之間的距離。如果間隔時間是5秒鐘,表示雷擊發(fā)生在離人約1700米左右的位置;如果是1秒鐘,也就是一眨眼的時間就聽見雷聲,說明雷擊位置就在人附近300米左右。當遇到雷暴天氣時,我們可以記住每次聽到雷聲與看見閃電的時間間隔是越來越長,還是越來越短,以此來判斷雷暴是逐漸遠離,還是即將臨近,從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5、雷電傷人的幾種方式及急救措施
雷電對人的傷害方式,歸納起來有四種形式,即:直接雷擊、接觸電壓、旁側閃擊和跨步電壓。雷電對人的危害與普通高壓線路危害類似,只是危害程度更嚴重,因此一旦發(fā)生這種情況,要立即對傷者進行搶救。
人被雷擊中后,雷電電流通過人體泄放到大地是一個很短暫的過程,傷者身上是不帶電的,這時不必擔心施救者被電擊。急救措施也類似于被電擊后的急救方法,將傷者平躺在地,在進行口對口的人工呼吸,同時要做心外按摩。另外,要立即呼叫急救中心,由專業(yè)人員對受傷者進行有效的處置和搶救。
6、防止雷擊的措施
6.1室外防雷
根據發(fā)生雷擊災害的規(guī)律及原理,孤立的物體或者物體的突出部位容易遭受雷擊,因此,戶外防雷應注意:a、在空曠地區(qū),不要進入臨時性的棚屋、崗亭等無避雷設施的建筑物內。b、不可躲在大樹下避雨,若不得已需要在大樹下停留,必須與樹干和枝丫保持兩米以上距離,并盡可能下蹲,雙腳并攏。c、不要觸摸金屬或潮濕物體,隨身攜帶的金屬物件(項鏈、耳環(huán)等)也應盡量移開身體,以免成為引雷的介質。d、不宜使用移動電話和電子儀器。e、不宜在曠野高舉或肩扛雨傘、鐵鍬等高于身體的尖狀物。f、在戶外活動的人應盡快回屋或躲進汽車內。
6.2室內防雷
室內發(fā)生雷擊事故一般都是雷電流通過雷擊電磁脈沖的形式對電器和人造成危害,因此,室內防雷應注意:a、要關閉好門窗,防止直接雷擊和球形雷的入侵,盡量遠離門窗、陽臺和外墻壁。b、雷雨期間不要使用任何家用電器,包括:電視、電腦、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切斷電源,特別注意電視信號線和電腦網線(這兩根線較隱蔽,容易忽視);c、雷雨期間不要打電話,如必須打時要使用免提功能;d、不要在家里洗澡,更不要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洗澡。
7、雷電防護工程的重要意義
由于造成雷擊災害的形式不同,防御雷電采取的措施也不同,目前的防雷工作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建筑物防雷,防御直接雷擊,由接閃器、引下線、接地裝置三部分組成,在建筑物頂部安裝避雷針、避雷帶或避雷網等接閃器,并通過引下線與接地裝置連接,達到保護建筑物不受直接雷擊的目的,另外還將建筑物內部的金屬管道、金屬門窗、吊頂龍骨與引下線連接,有效保護建筑物內部安全;一類是信息系統(tǒng)防雷,防御雷擊電磁脈沖,在電路線、信號線及天饋線上穿接避雷器,并通過引下線與接地裝置連接,這樣一旦有雷電流侵入,能通過避雷器迅速泄入大地,從而保護電子設備不受損害。對于智能建筑物,則采取綜合防護措施,既防御直接雷擊,也防御雷擊電磁脈沖。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防護措施做得有多好,也不可能100%的防御雷擊,只能將雷擊災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對雷暴本身產生的沖擊波是沒有辦法防御的,只能將建筑物的牢固度、抗震性提高到最高限度,才能避免雷暴沖擊波的影響。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