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條件下,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可能會發(fā)生“擠出效應”。
(1)政府投資的“擠出效應”
所謂“擠出效應”,是指由于政府發(fā)行國債規(guī)模過大,從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對有限信貸資金的競爭,導致民間部門投資減少。它將使政府擴張性財政支出的效應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銷。因此,國債規(guī)模及投向必須合理,如產生“擠出效應”,國債政策必須進行調整與轉向,以保證其可持續(xù)性。
。2)產生“擠出效應”的條件
1)經濟中資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經濟中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供給充足,廠商能以較低的要素價格水平得到所需要的資源要素,則意味著價格水平不會隨產量變動而變動,此時,總供給曲線是接近水平線的。此時,國債擴張導致的政府支出增加的收入效應較大,而價格水平不變或上升幅度很小,因而對利率影響較小,從而對私人投資影響也較小,擠出效應也較小。反之,如果經濟中資源已得到充分利用,則擠出效應較大。
2)貨幣供給是否相應增加。如果貨幣供給沒有相應增加或增加額不能滿足貨幣需求增加的需要,則國債擴張將產生擠出效應;反之,則不會產生擠出效應。不論中央銀行直接借款給政府,還是在政府向公眾借款的同時,中央銀行通過商業(yè)銀行體系向流通領域增加貨幣供給,都可以抑制利率因政府支出擴張而上升。因此,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抵銷擠出效應,即在增加財政支出的同時,增加貨幣供應量。
3)社會經濟活動是否達到充分就業(yè)水平。在經濟已經達到充分就業(yè)水平以后,即使貨幣供給增加,政府支出擴張的擠出效應也將難以避免。因為此時國民收入水平超出充分就業(yè)收入,意味著社會需求過度、資源約束緊張,而價格水平急劇上漲。價格上漲使貨幣供給的實際價值減少,利率上升產生擠出效應,國民收入也隨之下降。所以,在經濟已經達到充分就業(yè)后,仍然擴張政府支出,即使增加貨幣供給,最終也避免不了擠出效應。
上一篇:工程項目成本十制
下一篇: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概述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