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由于其物理性質,具有承載萬物的功能,因而成為人類進行一切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場所和空間,成為人類進行房屋、道路等建設的地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一定意義上比喻了土地對于人類的這種承載功能。土地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源泉,是人類生活、生產等一切活動的場所,亦是農業(yè)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誠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土地是一切生產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人類不能出讓的生存條件和再生條件。在土地的一定高度和深度內,具有強大的生長萬物的能力。土壤中含有各種營養(yǎng)物質以及水分、空氣,還可以接受太陽照射的光、熱等,這些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長、繁殖的基本條件。沒有這些環(huán)境與條件及其功能,地球上的生物也就不能生長繁育,人類也就無法生存和發(fā)展。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十分重視對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把人口多、耕地少作為基本國情,加強人民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國情教育;同時,還運用法律手段加強、規(guī)范土地管理。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lián)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